成長痛 /生長痛

       洧洧晚上吃飯時突然大哭說她腳腳(膝蓋)好痛,本來以為又是她不想吃飯的理由,沒想到從一開始的3分鐘說一次腳痛痛,變成持續的嚎啕大哭,讓媽咪也開始緊張了起來,到底是怎麼了?今天也沒有跌倒啊?問她哪裡痛?洧洧只是指著膝蓋說『這裡面痛痛』,是生長痛嗎?媽咪腦中略過了這個念頭(因為媽咪小時候也常會這樣),不過洧洧才2歲7個月可能嗎?還是吃感冒藥的關係(前兩天才因為藥物過敏手指頭和腳板腫起來)?最後只好又到醫院去報到了,醫生檢查過後,認為是藥物過敏的機會不太大,加上沒有跌倒或是受傷紅腫的跡象,所以可能是所謂的『成長痛』。

      『成長痛?』不會吧!洧洧還不到3歲,所以媽咪趕緊上網找了一些資料,希望洧洧或是栗子將來再發生同樣的情形,媽咪就不會手忙腳亂啦!

☆兒童成長痛 可能太累了

林啟楨醫師(成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)

在兒童期2~16歲期間,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兒童會抱怨膝蓋和小腿後側肌肉疼痛,其程度、頻率或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有所不同,如果這些肢體的疼痛是偶爾發作,外表看起來沒有任何異狀,沒有任何紅腫熱痛,則很有可能會被診斷為「成長痛」,但真是如此嗎?

「成長痛」說法的理論基礎是:當兒童肢體骨骼成長較快時,肌肉與韌帶的增長卻趕不上同樣速度而相對較短,因此形成緊繃而感覺有痠痛的情形。不過,也有些專家認為「成長痛」是一個被誤用或誤解的名詞。因為,許多抱怨疼痛的小朋友那段時間並沒有特別增加身高。因此看來,生長快速造成「成長痛」,並不是個合理的理由。

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,許多被認為「生長痛」的,會有下列的五種特徵:

1.偏向下午或晚上才發作,其中若干會睡著才痛醒,或疼痛延續到隔天早上。

2.兩側肢體都會發生,牽涉的關節並不固定,而且以負擔體重的下肢為主。

3.痛時呼天搶地,但平均短於2小時,然後風平浪靜、若無其事且行動正常。

4.沒有發燒與局部紅腫熱痛現象。

5.發作頻率並不固定,但仔細觀察與較長時間或分量較重的遊戲有關。

如果有上列條件時,也可以推理為:身體的強度無法負擔活動而造成疲勞所致;因此,應該從詳實記錄活動強度與體能狀態(如感冒)兩者與疼痛發作時間的關係,如果可以落在這個領域,那的確是兒童「成長」過程中,某些時段身體的復原力無法負擔活動帶來的疲勞度,造成肌肉、肌腱或軟骨的疼痛。

兒童肢體偶發與不規律的疼痛,大概有95%是以上比較生理性的疲勞現象;但如果在發作特性與局部變化有所差異,當然要小心是否是其他疾病的部分臨床表現。

☆ 生長痛處置方式

宋文舉醫師(台北榮總一般兒科主任)

處 置:
如果確定為「生長痛」,在醫學上是不需要吃任何藥物,或做任何處置的,因為過十幾二十分鐘後自然會恢復的。不過可多施以安慰或幫忙局部按摩,或用熱毛巾敷一下,使小孩的心理得到關懷及安全感。
某些特殊的骨頭或關節疾病,也會在夜間有厲害的疼痛,不過其部位不限定在四肢,最好先要請醫師好好的檢查一下才能放心。

☆中醫論點

摘錄自~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06/08/11/11394-1976876.htm

記者蔣文宜/專題報導   (2006/08/11 15:25)

如果確定小孩為「生長痛」,中醫師建議不妨在痛的時候,可用熱敷或按摩穴道的方法,減緩痛的感覺。


如果確定小孩是生長痛,眼看他半夜痛醒,可卻不知該怎麼做?中醫師建議不妨可以熱敷、簡單推拿或穴道按摩,都有助於立即舒緩不適或痛感,或是平日給予藥膳食療調養,都有一定程度的助益。

生長痛在中醫屬於「痺症」。所謂「痺症」,是指邪氣閉塞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引起筋骨、肌肉、關節等處的疼痛、痠楚、麻木,甚至屈伸不利等症狀。北市中醫院醫師廖婉絨表示,生長痛原因不明,可能是骨骼與週遭附著的軟組織互相拉扯,或好發於幼稚園、小學階段活動量大的小孩,因肌肉過度收縮、乳酸堆積,容易引起痠痛。
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(筋包括神經、肌腱、肌肉等軟組織);「脾主四肢」(生長痛好發於下肢),所以對於生長痛,中醫主要是針對「肝」、「脾」來進行調養。

穴位按摩

<委中穴>
穴位:位於膝蓋正後側中點處。
功效:本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,有疏通經氣、化瘀滯的作用,可治腰脊背痛、膝痛及足軟無力等症。

<承山穴>
穴位:在小腿後面正中處,當站直墊腳尖時,小腿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。
功效:按壓本穴有舒筋、解痙、止痛的功能,可有效治療腿痛痙攣。

<伏兔穴>
穴位:在大腿前面,膝蓋上6寸(4指幅3寸、8指幅6寸),當膝蓋伸直時,該處肌肉隆起,狀如伏臥之兔,故名。
功效:本穴主治腰胯疼痛,大腿膝蓋發冷、麻木、疼痛等病症。

註:以上每個穴位按壓6秒,重複20~30下,或至疼痛緩解。

藥膳推薦

<歸耆雞腿湯>
【材料】
1.黃耆2錢、桂枝1錢、紅棗5顆、當歸1錢。
2.土雞腿1隻、生薑2小片、鹽適量。
【做法】
1.將材料1裝入藥包袋中,再放入鍋內,加入3碗水,大火煮開後,轉成小火煎煮至1碗,將藥汁過濾備用。
2.雞腿洗淨、切塊、汆燙後備用。
3.將雞腿及藥汁放入電鍋內鍋中,再加入薑片、適量鹽及2杯水,外鍋也放入1杯水,加蓋蒸熟後即可食用。
【功效】黃耆、紅棗健脾益氣,當歸補血活血,桂枝、生薑溫經通絡,諸藥合用有益氣養血通絡的功效。
【適用對象】屬虛痹生長痛:除夜晚下肢疼痛外,還伴隨有下肢肌肉鬆軟無力,面色蒼白無光澤,唇色淡,氣虛易喘,食慾差,手腳冰冷,常頭暈等症狀。

<山藥燴烏參>
【材料】
1.雞血藤2錢、白芍1錢、炙甘草1錢、牛膝1錢、枸杞子3錢。
2.烏參1條、生山藥100克。
3.薑、蔥、鹽少許,太白粉1小匙。
【做法】
1.將材料1裝入藥包袋中,再放入鍋內,加入3碗水,大火煮開後,轉成小火煎煮至1碗,將藥汁過濾備用。
2.烏參去內臟,洗淨,汆燙去腥味,待涼後切塊狀備用;山藥削皮,洗淨,切成塊狀備用。
3.油1大匙入鍋燒熱,放入蔥、薑爆香,加入烏參、山藥炒勻;再加入藥汁及水1/2杯,以小火悶煮5分鐘,最後再下鹽巴調味,太白粉調水勾芡即可。
【功效】雞血藤活血通絡;白芍、甘草柔筋止痛;牛膝通經活絡,治膝腿疼痛;枸杞子補養肝腎;加上烏參、山藥含有豐富的膠質,諸藥合用有活血止痛、養筋通絡的功效。
【適用對象】屬瘀痹生長痛:除夜晚下肢疼痛外,還伴隨有下肢肌肉僵硬,按壓肌肉痠痛,白天過度活動,沒有適當休息,面色暗沉,唇色紫暗,常有胸悶、頭痛等症狀。

註:考量小朋友較難接受中藥味,無法直接沖泡或藥湯汁直接飲用,因此建議先將中藥材煮成藥汁,再加入食材中及適量水中,較容易為小朋友接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te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